发布时间:2021-12-06
十三年前,APEC會議是中國順利加入WTO的敲門磚,那十三年後今天的這個APEC會議又是什麼?
某種程度上,中國在對外交往方面,同1945年的美國面臨的環境和機遇視窗是類似的。
1、當時美國擁有全球的最多黃金儲備,占當時西方世界黃金儲備的50%,為法意德英日的4倍之多。而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多高達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2、當時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工業產能,二戰中美國由中立到參戰,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至1948年,美國工業已超過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世界出口總值的三成。而中國現在也存在普遍的過剩產能,工業品產量嚴重過剩,PMI甚至連續幾年負增長。中國急需經濟結構轉型。要知道,目前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較低,中國企業自身優勢主要集中於低成本生產和運營。然而,低成本優勢在全球化分工模式中的可發展空間逐漸收窄。
3、當時全球的環境是被戰爭重創的歐洲和亞洲兩大完全癱瘓的經濟體,特別是廢墟上的德國和日本,以及即將獲得獨立的但幾乎是一窮二白的新興民族國家區域。現在呢,則是在2008美國次貸金融危機和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後百廢待興的老歐洲、基礎設施陳舊的美國和明顯減速的發展中經濟體,全球經濟正處於再次下行的巨大風險。
這正是此次APEC會議的重點,說白了,中國急需要退出前期的紅利結構,促成新的對外合作模式的展開。那這種新的對外合作模式是什麼?
美國經驗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就是馬歇爾計畫:當初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美國拿出其黃金儲備的三分之二(約一百三十億美元)借給受援國,讓他們購買美國的東西,本質就是把美國過剩的產能轉化成美國政府對受援國家的債權。這種債權,是美國成功主導歐洲支配權的關鍵,更是後來佈雷頓森林體系能夠成型的關鍵。
就在早些時候,不少媒體已經爭相報導過中國今年來推行的大規模海外基建規劃,甚至將其稱為“中國版馬歇爾計畫”。
說實話,個人感覺,相比這個美國版馬歇爾,咱中國版的至少應該高明不少。
中國可以通過對外的基建輸出,有效地化解美國對於亞太地區的影響,讓周邊國家更好的享受“中國紅利”。借此打破美國的包圍網,甚至於主導亞太地區的經濟建設主動權。最好的結果,是重複美國在南美洲的戰果——通過基建和財政輸出,讓亞太地區成為“中國的後院”。即便達不到這一效果,以中國版馬歇爾計畫來說,也可以有效地化解目前中國國內過剩的產能結構,讓諸如鋼鐵、水泥能產能,在消化的過程中盡可能的平和。
為了實現這一計畫,我們看到,高鐵、核電肯定是要走出去的,但走出去的背後需要兩項政策的配合:一個是“一帶一路”,一個是“亞洲基建銀行”。
形象點說,中國要出口的基建專案主要應該就是高鐵和核電,一帶一路代表著出口的路線圖,亞洲基建銀行是出口項目的資金來源。這三個東西的達成,中國的馬歇爾計畫就形成了產業鏈的閉環,可以“指哪打哪”,形成高效率的項目出口。
而一帶一路和亞洲基建銀行,恰恰是中國在此次APEC會議上推進的重點項目。
中國推出亞洲基建銀行,很大程度上衝擊美元以及IMF等機構對於國際借貸的主導權,美國當然著急,美國方面一直抵制。但從中國的時點來考慮,卻是再合適不過了。08年次貸危機以後,美國實行了三輪QE政策,大量的貨幣超發,直接成為向其他國家輸出危機的手段。國際社會尤其亞太的新興國家已經清楚的認識到美元資產的保值屬性並不像美國政府宣傳的那麼可靠。在這種模式下,亞洲基建銀行的成立,一個是順應了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一個也成為了國際貨幣多極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與歐元護城掎角之勢,有效地對沖美國為保證美元霸權展開金融戰爭的風險。
在這種模式下,“中國版馬歇爾計畫”對於亞太地區,對於中國而言都是共贏的局面,至少這是比原版馬歇爾高明的多的地方。通過這個,亞太地區可以獲得非常寶貴的去美元化的第一步,也可以考慮接下來進一步推進亞洲貨幣或者僅僅停留在專案合作的層面上都行,反正影響深遠。
所以,一帶一路、亞洲基建銀行,只要成行,都能極大地促進中國基建出口的效率和規模,成為中國重洗亞洲格局的重要依託。而所有這一切,都要從APEC開始。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對於APEC的重視和期待是非常正常的。舉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說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帶給中國的是“走出去”,那麼2014年的北京APEC會議,帶給中國的就將是“強起來”。